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围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教育同行也在进行着不懈的探讨、争论。有的强调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性,有的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还有的重复传统的教学艺术和教学内容等,可谓百家争鸣。笔者认为,针对当前社会、家庭、学校的现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一、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有利于落实课改理念
新课程改革最显著的变化是它不再追求学科本身的完备性和知识的覆盖面,而是把学生的发展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根本理念,突出强调了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辅之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促进课改的和谐发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关注心理健康,就突出了情感目标,奠定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接受知识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如何驾驭课堂,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关键问题就是在情感上与学生拉近距离,使师生关系和谐,使课堂气氛和谐,同时也使知识的学习更加和谐。第二,关注心理健康,也突出了人本精神,体现了教学活动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教学活动归根到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惟有体现出师生之间的平等,达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目的,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第三,关注心理健康,即强调了思维方式与方法的训练,从而教会学生学习。传统教学中的主要缺陷之一就是学生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单一,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课程改革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达到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目的。第四,关注心理健康,就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实践表明,学生听课的情绪,往往受教师讲课的激情和课堂气氛的影响,如果对学生能够很好的进行心理调适,调控他们的注意力,就能使其受到感染,沉浸在课堂教学的氛围中。
二、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有利于优化教学目标
其一,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要准确。1目标的选择就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既不要讲天书,也不要拿学生已经咀嚼消化过的东西来充数,更不可以应付差事,得过且过。2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既要学到应有的知识,又要学到探究的方法,既有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又有对已有知识的反思。3目标的设置既要有重点,又要有系统观,大到学年目标、学期目标的设置,小到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都要突出其重点,使学生较容易地“抱起西瓜”,又不忘拣地上的芝麻。
其二,教师要有全新的教育观念。一是以发展为主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是育人的活动,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作为当代教师就必须确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的教育价值观,突出个性,发挥特长。抱定学生人人都能成才的目标,切实做到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观。在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活动中,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课堂教育以我为主体的观念,要走到学生当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重视学生的不同观点,不能“一棒子打死”。对于后进生或“问题生”,不应放任或打击,而应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人无完人,各有所长。争取转化后进生或“问题生”,目的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三是平等合作的师生观。无论教与学之间,还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所呈现都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如果使矛盾的双方尽可能的存在于同一性当中,避免斗争性的发生,就会出现朝气蓬勃、健康发展的局面。课堂教学就是如此,如果建立起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学的任务一定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也一定能够很好的落实。
三、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有利于摒弃不良现象
第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利于摒弃课堂上滥用鼓励与夸奖的做法。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每抽一名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总能听到“嘿嘿,你真棒!”、“good good very good”之类的鼓励与夸奖性语言。课程改革虽然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的表扬。实际上表扬过多,就会使学生习以为常,做事情就容易出现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第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利于摒弃有活动没有体验的课堂。学生的活动乱哄哄,尤其是开展小组交流环节,分工不明确,目标不清晰,时空不充足,导致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不强。更无体验与反思,活动也就成了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第三,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利于摒弃把“对话”当“回答”的现象。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经常有诸如“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好不好”等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庸俗化的问题,表面是在互动,实际上是在灌输。第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利于摒弃把自主变成自流的现象。在不少的课堂教学中,会见到这样的情形:教师用长达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却袖手旁观,无所事事。表面看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实际上是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学生也没有做到真正自主。关注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就能使这些现象得以避免。